“德以明理 學以精工”——人文學院舉辦教師校訓研討會
發(fā)布日期:2010-10-21 閱讀次數(shù):
供稿: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張毅翔 攝影、編輯:新聞中心 郭強
10月20日上午,人文學院教師在學院會議室舉行了校訓研討會。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躍華、學院院長李健教授,學院黨委書記張紅峻教授以及部分教師代表參加了研討會。會議由李健院長主持,共收到論文6篇。
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躍華介紹了校訓的產(chǎn)生及確立的過程和詮釋。
李健院長在討論中談到,大學校訓作為大學辦學理念、辦學精神和辦學風格的高度概括,充分反映大學的辦學傳統(tǒng)和特色。學校的校訓建設,對于傳承學校的人文精神,展現(xiàn)學校的教育風格,規(guī)范學生的道德行為,指導人才培養(yǎng)的價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我校的校訓是校黨委在廣泛征求全校師生員工和校友的意見基礎上,于2010年8月26日最終確定,在2010年9月4日召開的201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由胡海巖校長代表學校正式宣布。“德以明理 學以精工” 這一校訓既是建校70年來我校幾代師生員工崇德尚行、學術報國的真實寫照,又是新的歷史時期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努力的方向。人文學院理應在學校的校訓建設發(fā)揮重要作用。
陳潔老師從哲學角度談到,校訓中“德以明理”是形而上學,“學以精工”是形而下;德以明理是理論,學以精工是實踐,兩者結合,就是一個完整的哲學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活動。尤其是德以明理的提出很有創(chuàng)意,從哲學上講,“德”和“理”是不同的哲學范疇,德是德行、道德、品德,美德,理是理性、知識、道理、邏輯?,F(xiàn)實生活中,這兩者是不同的領域,有德而無智識,會好心辦壞事;明理而無德,會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干壞事。而“德以明理”的提出,對德和理兩方面提出統(tǒng)一的要求,德的方式是明理,明理的目的是道德建設。這一提法與蘇格拉底的“美德即知識”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的代表性哲學命題,在西方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,將古希臘哲學思索方向從宇宙論轉向了價值論,開啟了人類哲學思考的新維度。
李赫亞老師談到,教師應該領會“校訓、校風、學風”的內(nèi)蘊,把握其精髓和真諦,教師要率先垂范,將校訓、校風、學風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之中,成為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。教師的高尚道德、廣博學識和為人處世的真誠反應出教師的人格魅力,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。
申曉勇老師談到,“校訓、校風、學風”共同構成我校精神文化體系的重要內(nèi)容,教師尤其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提升自身修養(yǎng),將“學高”和“身正”、知識和道義、做人和做學問結合起來,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和教育學生。
人文學院高度重視“校訓、校風、學風”所蘊含的教育資源和價值,多次組織教師隊伍進行學習,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。通過校訓研討,廣大教師對“校訓、校風、學風”有了深刻認識,一致表示通過身體力行將校園文化貫徹到教育教學過程中。
(審核:李?。?/p>